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刻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經濟發展規律,作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了重要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指明了前進道路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刻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制定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描繪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必須有高質量的實體經濟作基礎。只有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才能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根基,贏得未來發展優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如期實現。
(一)實體經濟是大國發展正確的戰略選擇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農業生產逐步走向正軌,實體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實現了工業化“從無到有”的蛻變,實體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更加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回顧歷史,實體經濟始終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們要繼續奮斗,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對我國發展實體經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牢牢抓住實體經濟,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助推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二)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得越好,越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越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發展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扎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和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振興實體經濟,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抓手,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增強了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夯實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為全面形成高質量發展模式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基礎。
(三)實體經濟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在推進現代化道路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通過壯大實體經濟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為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提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不管我們發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離開實體經濟,不能忽視制造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制造業規模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形成了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特定環境中,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做實做強做優制造業,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確保我國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四)實體經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關系到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學樂各方面。高度發達的實體經濟,能夠帶來更高質量的就業,為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良好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入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之中,積極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中必須持續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通過打造有質量有效益的實體經濟創造更多財富,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好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新時代的十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年。習近平總書記置身百年風云中擘畫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站在世界版圖前思考人類命運走向,在科學把握發展規律和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壯大實體經濟的戰略部署。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踔厲奮發,持之以恒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實力、市場主體活力、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工業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工業經濟被視為實體經濟的“硬核”。新時代十年,我國制造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0.9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7.3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工業在穩定經濟大盤中“壓艙石”功能更為凸顯,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裝備制造業占比從28%提高到32.4%,在輸變電、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機械等多個領域的終端產品方面形成全球領先優勢。
(二)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提高
新時代十年,我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截至2022年8月底,登記在冊市場主體達1.63億戶,相比2012年凈增超1億戶,其中企業從1300多萬戶增加至5100多萬戶,接近美國和歐盟企業數量之和。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2021年各類企業研發經費投入21504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76.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達38.3%,比2012年提高24.6個百分點,開展研發項目82.5萬項,增長1.9倍。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29.8萬家,國內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90.8萬件。市場主體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應運而生,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奠定良好基礎。2021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達33萬家,獨角獸企業301家。
(三)實體經濟韌性持續增強
新時代十年,隨著政策措施加力顯效,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保持安全穩定,實體經濟韌性進一步凸顯。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和產品取得突破,各類要素有效支撐、產業鏈上下游相互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加速形成,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彈性明顯提升。面對世紀疫情沖擊,我國充分利用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配套能力優勢,確保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烏克蘭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不確定性加劇,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健康發展態勢,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基礎堅實,國內糧食生產、能源供應總體穩定,汽車、光伏等產業恢復向好,產業鏈供應鏈持續暢通,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正能量。
(四)國際競爭優勢逐步彰顯
新時代十年,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牢牢把握住了發展主動權。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8.6%,這一數字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2021年貨物出口額達21.7萬億元,其中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2.8萬億元、6.3萬億元。2021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達47.11萬億元,十年內翻了一番。建設制造強國的步伐加快,“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C919大飛機、“天鯤號”重型自航絞吸船等一大批“國之重器”紛紛亮相;高鐵形成完整產業鏈條走出國門、北斗導航系統開始向全球提供服務、世界第一條起重機智能化生產線誕生,部分領域產品居全球領先地位。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產品等九大重點領域主要消費品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高達96.15%,中國品牌加速崛起,走向國際市場。
三、新征程上要堅定不移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嚴峻考驗下,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部分領域同質化競爭嚴重,部分行業長期處于產業鏈中低端,部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仍面臨“卡脖子”問題,資本“脫實向虛”現象仍然存在。為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必須扭住實體經濟不放松,堅定不移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黨對實體經濟工作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新征程上,振興實體經濟需要統籌國內國外資源、中央與地方各方面,要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強化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督促落實,有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國際和國內、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和安全等關系,促進各方加快形成強大合力。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領會和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主動擔責、積極作為,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集中、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傾斜。要完善黨中央相關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加強推進實體經濟工作評估督導、跟蹤問效。
(二)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扭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新征程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需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更好推動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提高供給和需求的適配性。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用好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優勢,通過擴大需求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引領培育特色產業,拓展實體經濟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實體經濟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規劃、財稅、金融、土地、人才、技術等方面為實體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政策。要持續推進政府“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三)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新征程上,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扎扎實實推動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緊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產業創新改造提升。要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韌性強勁的產業鏈供應鏈。要不斷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促進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國際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新增長點。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壯大“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規模,著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新征程上,要推進數字產業化,增強數字技術關鍵環節競爭力,加快補齊底層操作系統、高性能芯片、傳感器、核心電子元器件、基礎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短板,實施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布局量子信息等戰略性領域新賽道,支持數字企業發展壯大,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要推進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加速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發揮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五)切實處理好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系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新征程上,要把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緊密圍繞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深化金融改革,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加強對創新驅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低碳發展等的金融支持,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要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完善金融風險應急處置機制,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六)不斷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征程上,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對生產力布局和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模式。要加強交通、水利、能源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持續提升實體經濟的聯通效率。要積極推動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適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確保實體經濟在“高速路”上安全發展。
(本文發表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八期)